不少病友来诊室里拿着光疗记录本问我:大夫,这灯到底隔几天照一次才不算折腾?我把临床遇到的几种常见情景拆给大家听,你们先看看自己属于哪一档。先得记住一句话:光疗是慢慢磨,不是一口气跑完百米。频率太快,角质直接伤到起皮,黑素母细胞反倒没空合成;拖太久,好不容易被激活的酪氨酸酶又沉睡过去,等于前功尽弃。
绝大多数以窄谱UVB为主的光疗方案,起始剂量固定之后,普遍采用隔日一次的节奏。也就是说周一照完,周三再去;周三照完,周五继续。这样安排的理由是:第一层角质细胞在接受照射后会发生红斑反应,正常情况24小时内颜色变深并伴随轻微灼热,36—48小时逐步退下。当这片区域的红斑尚未完全退去,又补上一轮光,等于在伤口上加火,容易做到“红上加红”甚至起疱疹。
如果白斑还在扩散,或者患者是儿童、女性面部等角质层较薄的位置,本院医生往往建议把光疗间隔拉到隔两日,亦就是今天照、后天休息、大后天再照。这样做一方面避免刺激性红斑长期不退,另一方面给进展期免疫系统“降温”,免得光刺激反而诱发同形反应。此时一次照射的剂量也会保守些,剂量级别往往比稳定期低15%—25%,一旦出现明显干痒刺痛,下一次剂量还要再降。
每一次照光回去后,请对着镜子做个小体检,记住观察三点:第一,患处颜色有没有出现深于正常皮肤的持久性红斑;第二,表面有没有细小皮屑或轻度水肿;第三,按压时是否疼痛。只要其中任何一条在48小时后依旧存在,就把预约时间往后挪1—2天。再次提醒:遇水泡、大片脱屑、渗液,必须先停光,把症状控制后再谈下一次。
市面上出售的便携式308mini灯管能量比医院机型低且分布不均,病友自觉方便却经常“贪心”。标准做法是先拍照片对比,每次照后24小时对比颜色,比昨天红但不痛也不肿,可维持上次时间;比昨天更红且略刺痛,请把灯往后延24小时;红里透紫或起皮屑,则直接停48小时以上。剂量递增原则是:上一次“刚刚好”,下一次在前一次时间基础上加10%以内;只要出现不适,直接退回上一轮时间。
碰上出差或家里临时有事,光疗日程被打乱,无需紧张。若只是晚了1—2天,照原计划剂量即可;若错过3—5天甚至更久,一般会下调剂量10%—15%后重启,再按身体反应逐步拉回去。有的病友怕“掉链子”,回来后立马把两次并成一次狠照,这是最危险的做法,极易导致起泡、脱皮,后面一两周都得停摆,反而拖慢整个周期。
同时在使用外用药的病友,请记住顺序:水剂—乳膏—光疗,三种动作之间至少空15分钟,让药膏完全吸收再上灯。部分外用药含光敏剂,如补骨脂酊、卡泊三醇等,照光剂量需要下调,间隔也可能拉长到隔两日或隔三日,一切听石家庄远大中医皮肤病医院医生的具体建议,而非自己改动。对口服药有顾虑的,随时扫码与线上医生连线,让药师帮你把药物相互作用过滤一遍。
想要让两次光疗之间的皮肤保持在“刚刚好”的状态,保湿防晒是基础活。光疗当天开始,早晚用无香料的修复乳把患处薄薄的涂一层,室内也要用SPF30防晒霜,红斑高峰期最好遮阳出门。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必须在烈日下暴晒,建议把下一次光疗直接推迟一天,先让皮肤“冷静”下来。洗澡水温别超过38℃,不要用搓澡巾反复摩擦,不然角质层一受损,同一天原本设置的剂量都可能过剩。
现在很多病友用微信小程序记录红斑时间,拍三张照片做自动比对,再上传给医生后台,医生可以远程帮你们调整下一次照光的时间。通常规则是:红斑24小时内退、拍照评分“0—1分”,维持原计划;红斑36—48小时退、拍照评分“2分”,间隔延长24小时;评分达到“3分”或出现水泡,立即停光对症处理。这样既省时间,又减少来回跑。
老年患者皮肤干燥、合并糖尿病、或患有银屑病等,角质代谢慢,光疗频率可能降到一周两次;青少年蹦跳多、表皮更新快,一周三—四次常能耐受,但颈部、腋下等皱褶部位还是得留神。妊娠期女性仅做极有限区域的308准分子光测试剂量,其他大面积部位暂缓。总之,没有一个万能表格,所有频率都得在医生指导下按个人反馈实时调整。
把上面这些关键点装进脑袋,照光频率就能稳在自己皮肤耐受的“舒适圈”内。下一次若是还拿不准间隔,可以立刻在线咨询,把照片、感觉、剂量都贴出来,让医生帮你们把方案往前再走一步。
有码不扫,何以扫白斑
轻轻一扫把远大装入口袋,做自己的专属白斑顾问!